您当前的位置: 最新资讯>2009年5月28日至6月28日,豫园举办“闳约深美—冷月画派传人陶为浤先生七旬画展”

2009年5月28日至6月28日,豫园举办“闳约深美—冷月画派传人陶为浤先生七旬画展”

发表于 2009-05-28

陶为浤先生七旬画展自2009年5月28日到6月28日在海派书画发祥地豫园的听涛阁举行。该展将展出作者不同时期的山水、花鸟画作70幅,寓贺“七十寿辰”之意。可以让人一睹陶为浤先生创作的全貌。

“闳约深美”是刘海粟先生书赠陶为浤先生的,鼓励他在艺术创作上不断精进。

陶为浤,江苏苏州人,现为孟海印社副社长,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海墨画社画师,上海文庙书画研究社理事。陶为浤先生是海派艺术大师陶冷月先生之子,家学渊源,又得刘海粟先生、张大壮先生传授画艺,复从陈巨来先生、钱君匋先生学习篆刻之法。可谓集诸家之长、博学多才,诗、书、画、印都是才情出众的高手。

陶为浤先生的父亲陶冷月(1895—1985),原名善镛,江苏苏州人。擅长山水花鸟、走兽游鱼,进而练习西法,尤善画中西合璧之月夜景色。

陶冷月幼从祖父陶冶孙学画。早期接触“四王”系统的山水画,后又钻研了米南宫、黄公望、王蒙、沈石田、文徵明诸家山水画技法,此及王冕、徐渭、陈淳、蒋廷锡、恽寿平诸人的花卉画技法。又学习了投影、透视、光线等西方绘画知识,后又从美国研习油画水彩画,20年代任暨南大学的西画系主任,还任南京美术专门学校的西画系主任,创制出熔中西画法于一炉的“冷月山水”。1927年苏州新中国画社出版《冷月画集》,标志着新中国画社的形成,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新格局,享誉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画坛。最富盛名的是月景、雪景山水。

为了真实地表现云月的韵味,他用积墨和色之法渐层着色,因而其画远看融浑,近看笔笔有致。为了有别于日光下的山水画,画月色朦胧中的景物时,参照张僧繇、杨升的“没骨”法,吸取水彩画中干画法等技巧,逐层着色,采用勾、皴、斫、擦等笔法,形成了他的艺术特点。他笔下的雪具有清朗、厚实、疏松的神韵和凛冽之感。

他笔下的梅花,吸取了前人杨补之等人的画法,参此徐崇嗣的没骨技法加以发展,并用自己擅长的月影、雪景相衬托,使人有置身花海月影中的美感。由于他特别以画月闻名花坛,一外籍教授称他为“professor cold moon”(意即冷月教授),他以后也一直用“冷月”为名。早年在苏州、上海、南京等地举办有20余次个人画展,并有作品参加日本东京书画展、美国费城博览会、万国艺术赛会。1985年,为庆祝其九十寿辰,上海、苏州分别为其举办画展。作品《松雪》、《月梅》等藏上海博物馆,《双松明月图》、《月夜千叶梅花》等藏苏州博物馆。有《冷月画集》三册行世。

陶为浤是陶冷月之子。1940年生。自幼从父学画艺,后又师从刘海粟、张大壮习山水,花鸟画,又向陈巨来、钱君匋学习篆刻。自1980年起先后分别与钱君匋、朱梅村、王康乐在上海、澳门、加拿大等地联合或个人多次举办画展,获得好评。国外报纸称他为“中国之笔山水画大师”、“海派绝才艺术家”。有多幅作品被刘少奇纪念馆、苏州博物馆、嘉定博物馆、杜甫草堂、君匋艺术院、台湾国立中央大学艺术中心等收藏。

1995年,在庆祝建国45周年海内外书画大赛中获银奖。1998年,作品《和合月圆》、《双兔拜月图》被上海历史博物馆印刷成银箔画发行;另两幅作品被中国民族文化研究会印刷成金箔发行;五幅作品被上海银行印制成生肖明信片发行。1998年4月所绘的《双兔拜月图》在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赛中被评为“国际荣誉金奖”。

陶为浤先生作为冷月画派的传人,数十年来他以继承、弘扬冷月画派为己任,他不仅完整系统地继承了冷月画派,还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力求丰富冷月画派的表现方法。他吸收油画的色彩,使画面更丰富,又引入青绿山水的理念,使冷月画具有新的面目。“风流依然陶家样”。本次画展中有四十多幅不同的冷月画。

陶为浤的山水画有相当好的功底,传统技法运用纯熟,特别是云中月、水中波。那层层叠叠的流云,表现出了大气的厚度与流动感;那潺潺渭渭的涟漪,表现了流水的波纹与清澈度。他笔下幽静的山泉、玉立的翠竹、吹动的芦苇、飞翔的鸥群,都给人以清静淡雅之气。传统山水画讲究随赏赋彩,而陶为浤的作品则每幅有一个统调,协调的色彩构成了他的风格,细密的线条表现出他的气质。他的画有四大特点:一、画云:流水飘逸,浓如织,轻如烟。二、画水:飞瀑流泉,动如溟,静如镜。三、画树:千姿百态,桃如粉,柳如丝。四、画山:层峦叠翠,坚如铁,固如钟。

此次画展含有陶为浤先生年届古稀回顾自己艺术历程的作用,所以70幅作品中包括了他年轻时候在刘海粟大师、张大壮大师教导下临摹的一些古画作品。

今年是豫园建园四百五十周年,又是豫园书画善会成立一百周年,今举办冷月画派传人陶为浤先生的展览,自有其特殊的意义。